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石棉县发生4.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公司快速响应,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安排公司处于震区的子公司四环锌锗迅速落实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四环锌锗所在地区所有员工安全、生产未受影响。相关负责人组织各厂、部室第一时间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各级负责人主动下沉一线分段督导震后安全排查及应急救援保障工作,并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确保各项抗震救灾指令快速下达、执行有力。(图: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送救援队伍赶赴重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工作)9月6日10时许,通往灾区道路抢通后,公司组织26名退役军人紧急成立救援队伍,汇同工业园区其他企业,在石棉县县委政府的领导下赶赴重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工作。为了尽快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公司通过石棉县红十字会向石棉地震灾区捐款200万元用于“9.5”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工作及灾后重建工作,其中部分款项定向于震中王岗坪乡、草科乡、新民乡受灾村民的受灾后过渡安置、遇难人员家属抚慰资金、生活保障及房屋重建等工作。(图: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送通过石棉县红十字会向灾区捐赠200万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公司心系灾区,紧急救援,以实际行动与灾区人民携手同心,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18
2022-05
海外布局,再启征程,5月18日,印尼盛迈镍业4万吨镍金属量高冰镍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团队自福州出发,飞赴印尼纬达贝工业园(IWIP)项目现场。项目组由盛迈镍业总经理周明文带队,以技术部、设备部、工程部人员为核心,共计7人,拉开项目建设序幕。此项目是公司在“上控资源、下拓材料”既定战略下的进一步举措,对于继续布局镍资源扩张、提升镍产能产量,继续开拓和布局新能源三元动力电池所需的镍资源及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17
2022-02
2月16日,厦门市企业家大会在厦门市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由厦门市委市政府主办,福建省及厦门市相关领导,厦门市企业代表嘉宾等出席大会。会上发布了2021年厦门市行业领军企业榜单,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送名列其中,荣获“厦门市现代服务业领军企业”称号。同时获得该项殊荣的还有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国贸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送董事长陈东受邀参加会议并代表公司接受市领导授牌。本次获奖是厦门市政府对公司行业领先地位的肯定,公司作为民营上市企业,再次位列厦门市优秀企业的第一梯队。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在厦门市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在尊重企业和崇尚创新创业的氛围中,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送作为民营企业的中坚力量,经年累积实业基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用敢为人先的企业魄力,与众企业共同努力,为城市发展贡献了重要价值。未来,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送将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围绕能源金属镍、钴、铜,继续践行“上控资源,下拓材料”发展战略,落地布局项目、拓展企业蓝图,续写新篇章。
涨!涨!涨!面对持续攀升的原材料价格,各大动力电池厂商也开始接连传出提价消息。鹏辉能源、国轩高科等动力电池企业均为减少成本上扬带来的冲击,于日前发出涨价函。10月26日,比亚迪锂电池也传出产品预计涨价不低于20%的“电池价格上调联络函”。 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内部人士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直接材料是动力电池占比最高的成本构成部分,2021年以来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部分原材料出现供需不平衡、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的情况,给动力电池企业带来了较大压力。” 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 今年以来,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已持续多时。据了解,碳酸锂的价格已从年初的5.7万元/吨突破18万元/吨,钴资源价格也已超38万元/吨。根据上海钢联近日发布的数据,今年年初以来持续增长的锂电材料价格仍处于普遍上涨的状态。其中,碳酸钴、电解钴、金属锂、六氟磷酸锂等材料均出现不同程度地涨价。10月22日,上海钢联再次发文称,电解液等原材料需求热度不减,短期内仍以上涨为主。 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给动力电池企业带来了不小压力。据高工锂电(GGII)的初步测算,受原材料涨价影响,电芯和电池系统的理论成本上涨幅度达30%以上。其中,方形铁锂电芯理论成本由年初的0.33~0.39元/Wh上涨至0.48~0.54元/Wh;方形动力523电芯的理论成本由0.45~0.51元/Wh增至的0.61~0.67元/Wh;对应的圆柱三元523电芯的理论成本则由0.4~0.46元涨至0.58~0.64元/Wh。 天风证券认为,综合结合议价能力、采购量等对实际采购成本的影响,以及电池产品性能、成组率等因素提升对成本涨价的对冲,原材料价格上涨传导至动力电池端的成本涨幅约在20%~25%的区间内。“下游电池产业的需求增长迅速,导致原材料产能不足,尤其是在化工领域,VC、电解液、六氟磷酸锂等化工产品当前产能不足以支撑较大的需求,扩张周期又很长,进而引发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亿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双碳”目标、新能源汽车进步、储能产业发展等因素导致电池产业需求旺盛,而原材料领域的产能相对不足,旺盛的需求和欠缺的产能,是当下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迅猛的原因之一。此外,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价格的上涨还受到许多国家加印货币以刺激经济复苏等因素的影响。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动力电池原材料涨价难免让人忧心,这是否会传导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在上述专家看来,短期内并不会向新能源汽车领域甚至终端消费者传导。吴辉指出,虽然目前原材料价格在涨,但电池厂商和车企大多都签署了长期协议,把未来1~2年的价格都锁定了,短期内的价格波动并不会影响到这一交易。此外,他表示,现在电池企业涨价主要针对的是消费电子类电池,新能源汽车所需的动力电池价格尚未出现涨价苗头。 多管齐下应对涨价风暴 原材料价格涨势不停,车企那边又已锁定价格,对于电池企业而言,“打掉牙往肚里咽”是上半年的真实写照。然而,有业内人士认为,在供需不平衡的背景下,叠加限电等因素,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趋势或将持续至2022年上半年。此外,根据SNE Research预测,到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需求预计将达到406GWh,供应预计为335GWh,缺口约为18%;到2025年,供应缺口将达到40%。如此看来,独自承受的法子并非长久之计,想办法突围才是关键。 近日,已有动力电池企业提出了涨价意向。与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等车企均有合作的鹏辉能源,日前传出一份涨价函。公司表示,在原材料涨势持续的情况下,公司的成本压力已远超承受极限,故而将对新订单执行大宗联动定价,不接受长周期、等通知投料和提货的订单,所有已接但未提货的订单需重新议价。国轩高科、天能锂电等电池企业也先后发出产品调价联络函,对订单进行重新议价。10月26日,比亚迪锂电池也传出产品含税价格将在现行Wh单价基础上,统一上涨不低于20%,于11月1日正式对所有新订单统一签署新合同、对未执行完成的旧合同订单统一关闭取消,以应对锂电池原材料上涨及限电限产带来的成本压力。 此外,多家动力电池企业也在以收购、控股等方式捆绑上游原材料资源。继与盛屯、天赐、恩捷等上游矿场、材料和设备等领域的16家龙头企业达成合作后,中航锂电又与大族激光签署合作协议,在锂电设备业务上展开深度合作。今年8月,国轩高科则与宜春市政府达成合作,预计在宜丰、奉新两地投资建设碳酸锂项目,预计项目达成后,年产碳酸锂可达10万吨,并将于今年内投产。无独有偶,9月,宁德时代宣布与宜春市政府签署了三项合作协议,包括建设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合作建设碳酸锂等上游材料生产基地等。 除却深受影响的电池企业,诸多车企也感受到了原材料涨价的压力。日前,特斯拉在2021年三季报中表示,由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公司利润承压,为降低电动车电池成本,要扩大磷酸铁锂电池的使用。蔚来也在10月9日发布了三元铁锂电池,降低电池成本。宝马此前也表示,正在通过创新技术减少对稀有原材料的使用,其第五代动力电池的电芯正极材料中钴含量不足10%,并将再利用镍材料的使用量提高50%。 供应链稳定还需技术攻关 此次电池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前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仍存在较大桎梏。中汽数据有限公司资深主管王攀在2021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表示,我国电池原材料对外依存度较高,钴、镍、锰对外依存度超90%。而放眼全球,国际能源署预计,2030年全球将有50%的锂需求缺口。因此,为安全稳定地支撑起日益增长地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还需不断完善。 对此,吴辉强调,我们必须要从技术上解决这一问题。如何通过技术减少对镍、钴、锂金属的依赖,是动力电池企业需要思考、钻研的问题。如今,混搭成为诸多企业的选择。随着锂资源的持续涨价,锰酸锂的低成本优势日渐明显,日产聆风就选择用锰酸锂与三元锂电池混搭来降本。今年7月刚刚发布钠离子电池的宁德时代,正在研究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的混搭,预计于2023年正式量产混搭电池包。此外,吴辉指出,在上游资源的开采层面,也要进行技术突破,能够让企业利用低品位锂矿,如盐湖这些区域,更好地保障原材料供应。这也符合我国锂矿品质差、开采难度和成本大的特征。 在吴辉看来,还要大力发展电池回收产业。“这些金属都是可循环的,把电池回收产业做大、做强、做好,让大部分金属循环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决原材料供应的问题。”吴辉说。除却循环利用,动力电池回收对“双碳”目标也是大有裨益。基于此,10月19日,工信部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的退役量也在逐步攀升。下一步,工信部将从法规、政策、技术、标准、产业等方面,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从电池企业角度出发,宁德时代在采访中表示,动力电池企业需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技术攻关,跨界融合、优势互补,加快构建开放共享、协同共进的产业生态,推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产业健康发展。 以上新闻转载出自“新能源汽车新闻ev”公众号文:张奕雯 编辑:黄霞 版式:王琨
24
2021-08
编前:今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延续了2020年火热的增长势头。作为两大主要电动汽车市场,中国和欧洲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今年谁将夺得全球最大新能源车市的头衔仍有悬念。而美国终于开始觉醒,奋起直追。在拜登政府明确表态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后,通用汽车、福特、Stellantis、丰田、大众、现代等主流车企争相在美加大了电动汽车推广力度。虽然特斯拉在美国新能源车市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其市占率不断下滑。 根据Clean Technica网站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突破250万辆,市场份额约为6.3%。由于下半年汽车销售通常会更为强劲,Clean Technica预测,2021年全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超过500万辆不是问题,且如果芯片短缺问题得到缓解,甚至可以达到600万辆。另外,考虑到美国正在大力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迅速攀升,今年12月,全球电动汽车所占市场份额可能会首次达到两位数。市场篇 中国:增长迅猛 更趋市场化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受车用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4.3万辆和201.5万辆,分别同比下降16.5%和12.4%。不过,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依旧保持高速增长,分别完成24.8万辆和25.6万辆,同比增长135%和139%。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56.9万辆和1289.1万辆,同比增长24.2%和25.6%,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累计达到121.5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增长2倍。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与2019年全年持平,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由今年年初的5.4%提高至今年上半年的9.36%,其中6月的渗透率已超过12%。考虑到中国主推纯电路线,从车型类别来看,纯电动汽车占据了绝对优势。上半年120.6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中,纯电动乘用车贡献了94.1万辆,纯电动商用车贡献了6.4万辆。也就是说,上半年纯电动汽车销量超过了100万辆。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各大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普遍暴增。总体而言,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仍然占据市场大头,而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广汽埃安、蔚来等国内本土厂商的强势增长是市场的重要驱动力。例如,比亚迪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5.5万辆,同比增长155%,其中6月单月销量首次突破4万辆。广汽集团旗下新能源汽车品牌——广汽埃安5月、6月连续实现销量破万辆,上半年累计销量为4.48万辆,同比增长128%。另外,蔚来、理想、小鹏等新造车企业也集体表现优异,是助推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动力之一。其中,蔚来上半年累计交付4.2万辆,已接近去年全年的交付量。小鹏和理想的上半年销量大约均为3万辆,同比增幅也较高。小鹏G3的改款车型G3i不久前上市,而小鹏5或将于9月上市,这两款新车有望助推小鹏汽车在今年下半年的销量再次提升。而理想汽车不久前在微博上给自己立下了一个“2025年达到160万辆”的销量目标。零跑汽车和哪吒汽车上半年销量均突破了2万辆,实现了较高幅度的同比增长。对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中汽协副秘书长师建华指出,这主要得益于政策推动、市场需求增加、使用环境持续向好、企业产品质量提升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持续向好。在他看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续驶里程提升等,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了真正的市场化阶段。中汽协预测,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40万辆,实现76%的增长。欧洲:纯电、插混并驾齐驱随着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兴起,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也开始按季度统计欧洲各国的电动汽车注册量数据。ACEA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欧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及英国的纯电动乘用车销量合计为49.2万辆,同比增长122%,市场占有率为6.7%;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销量为53.7万辆,同比增长200.4%,市场占有率为8.3%。也就是说,上半年欧洲电动汽车乘用车销量共计102.9万辆,占据15%的市场份额,且较去年同期的40万辆增长了约1.5倍,增幅相当高。如果再加上ACEA尚未公布的商用车电动汽车销量数据,则可以预见,欧洲上半年电动汽车总销量很可能与中国不相上下。从具体市场来看,今年上半年欧洲纯电动乘用车销量榜单中,销量破万辆的国家有6个,依次是德国14.9万辆、法国7.25万辆、意大利3万辆、瑞典2.26万辆、荷兰1.6万辆、奥地利1.5万辆。除了法国同比增长61%外,其他5个国家均为3位数增幅。再看上半年欧洲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销量榜单,销量破万辆的国家有9个,依次是德国16.4万辆、法国7.2万辆、瑞典4.65万辆、意大利3.8万辆、比利时2.6万辆、西班牙1.9万辆、丹麦1.84万辆、荷兰1.6万辆、芬兰1.2万辆,增幅均在1~5.5倍之间。结合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与主推纯电路线的中国不同,欧洲纯电、插混可谓并驾齐驱;且与纯电动汽车相比,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更容易被欧洲消费者接受,也就能帮助汽车厂商在短期内尽快满足欧盟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因此得到了现阶段车企的大力推广。保时捷、奥迪、宝马、奔驰、捷豹路虎、丰田、三菱等品牌都在欧洲加速布局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线,将其视为中期排放达标的重要手段。LMC汽车咨询公司此前预测,欧洲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在2021年将达到83万辆。结合上半年的数据来看,这一预测其实是偏保守的,如果下半年依然维持上半年的增长势头,全年销量破百万辆并不成问题。车型方面,Clean-Technica网站统计了主要畅销车型在欧洲的销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欧洲电动汽车销冠是特斯拉Model 3,售出6.75万辆;亚军是大众ID.3,售出3.1万辆;季军是雷诺ZOE,售出3万辆。之后依次是沃尔沃XC40 PHEV(插混)、大众ID.4、福特Kuga PHEV、现代Kona纯电动、标致3008 PHEV、宝马330e等。可以看出,在传统车企中,欧洲本土厂商的优势更明显一些。另外,虽然短期内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增速更猛一些,但从长期来看,车企将其视为过渡技术,最终还是要走向纯电动。例如,大众集团计划到2030年,将其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提升至50%;Stellantis集团也提出,令其旗下14个品牌探索纯电动技术路线,并筹备了4个以纯电动汽车为中心的生产平台。 美国:政策转向 推动市场升温美国是较早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国家之一,但前任总统特朗普执政期间,与绿色环保相比更看重就业及经济发展,对于电动汽车颇有“放任自流”之态,为此美国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和增速被中国和欧洲远远甩在身后。不过,现任总统拜登上台后,积极释放信号,大力鼓励发展电动汽车,而美国本土车企也受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浪潮影响,积极转型,市场重新呈现火热之态。美国Cox Automotive咨询公司和《凯利蓝皮书》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美国纯电动汽车销量约为21.7万辆,同比增长114%,占据2.6%的市场份额;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合计46.5万辆,同比增长141%,共计占据5.6%的市场份额。美国纯电动汽车销量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特斯拉ModelY带动的。今年上半年,美国纯电动车市场的销冠依然是特斯拉,旗下车型销量共计13.8万辆,市场占有率为64%,其中Model Y贡献了7.28万辆,远高于去年同期的0.3万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上半年特斯拉在美国纯电动汽车市场的占有率达到八成以上,而今年同期仅为64%。随着其他车企纷纷推出新款电动汽车产品,特斯拉在本土市场的占有率不断下滑。作为本土车企,通用汽车和福特都希望借助政策东风,迅速提升在美新能源车市的份额。通用汽车计划到2025年在全球范围内推出30款纯电动车型,而已经上市的雪佛兰Bolt是其主力车型之一。这款车上半年在美国的销量接近2万辆,同比增长1倍以上。考虑到雪佛兰Bolt已经不再享有7500美元的联邦补贴,这是一个惊人的增速。福特野马Mach-E也是一款值得关注的车型,它是野马家族首款纯电动SUV,对标特斯拉Model Y。野马Mach-E一经推出就备受关注。这款车上半年在美国的销量接近1.3万辆,且由于芯片短缺,其生产受限,否则销量会更高。效仿野马,福特另一款经典车型F-150皮卡也推出了电动版,即福特F-150闪电,这款车在今年5月正式发布前两天,拜登本人甚至也到场试驾,给其带来了超高的关注度,新车亮相后12小时内订单超过2万辆。很明显,这肯定会是一款爆款车型。福特也计划全面向电动化转型,预计到2030年,其全球销量的40%将来自纯电动汽车。此外,日产聆风、丰田RAV4、奥迪e-tron、大众ID.4等车型在美国市场的表现也不错。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拜登近日宣布的“2030年零排放汽车占比50%”的目标,得到了通用汽车、福特、Stellantis、现代、丰田等美国及海外主流车企的普遍支持。很明显,随着传统车企加快转型,特斯拉在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将逐渐终结,转而形成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 车型篇 特斯拉Model Y、理想ONE“后生可畏”从车型来看,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依然是特斯拉Model 3,售出24.4万辆;排名第二的五菱宏光MINIEV售出18.2万辆;季军是特斯拉Model Y,销量约为13.8万辆。前三名与之后的车型拉开了很大差距,例如第四名比亚迪汉EV、第五名大众ID.4的销量均不到4万辆。值得注意的是,从最近几个季度的产销情况来看,特斯拉Model 3和五菱宏光MINIEV目前已经进入稳定期,前者季度销量维持在12万辆左右,后者季度销量约为9万辆。第三名的特斯拉Model Y正处在上升期,月销量递增较为明显,6月达到创纪录的36727辆,而且这款车尚未登陆欧洲和澳大利亚市场。据外媒日前报道,考虑到德国柏林工厂暂时无法投产,特斯拉已经决定运输一批Model Y到欧洲市场,最快8月或9月开启交付。届时,在欧洲市场的加持下,特斯拉Model Y可能会更加高歌猛进,全年销量很可能会超越主要依靠中国市场的五菱宏光MINIEV。当然,对于五菱宏光MINIEV这款小车来说,现在的成绩已经相当优秀。同样走微型电动汽车路线的还有长城欧拉黑猫、长安奔奔EV、奇瑞小蚂蚁等,也进入了前20强。另外,还有一款增幅较大的车型是理想ONE,上半年销量突破3万辆,同比增长两倍多,接近去年全年销量。如果单看6月,其交付了7713辆,刷新了单月销量纪录,同比增长3倍多。大众ID.4也可以说是未来可期,不仅欧洲和美国销量在迅速增加,其在中国的销售也终于有了起色,上半年销量逼近比亚迪汉EV,而6月单月销量已经是后者的两倍,排在第四位。同属ID家族的大众ID.3表现也不错,上半年销量也突破了3万辆,排在第九位。整体来看,上半年销量20强中,纯电动车型占大头,插混车只有寥寥数款。另外,与中国市场一样,全球电动车市也呈现出“两头强中间弱”的局面,高端和经济型电动汽车势头更猛。 品牌篇 德系车企势头强劲在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品牌销量排行榜中,特斯拉和上汽通用五菱依然位列冠亚军,但两者差距颇大,特斯拉几乎是上汽通用五菱的两倍。看来,短期内特斯拉作为电动汽车品牌“一哥”的地位依旧无人能撼动。其中,特斯拉6月销量首次突破10万辆。后来居上的大众品牌势头相当猛,上半年成为第三名,领先第四名比亚迪2600多辆。不过,比亚迪后劲十足,6月销量比大众品牌要多5000多辆。看来,双方的胶着状态还将持续一段时间。随着集团层面全面向电动化转型,大众品牌旗下电动汽车也逐渐开始在欧洲、美国和中国等主要市场走量。至于比亚迪,今年可以说是销量与股价齐飞,旗下车型多点开花,比亚迪汉EV、比亚迪秦PLUS、比亚迪宋PLUS等需求大幅上涨,这也离不开刀片电池和DM-i超级混动系统所带来的助力。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奥迪的成绩也不错,上半年分别位列第五位、第六位和第九位。德国高档品牌在电动汽车市场未来可期,皆因其所属的三大汽车集团均有了清晰的电动化转型路线。就在今年7月中旬,大众集团发布“2030战略”,提出其利润来源将从燃油车逐渐转向纯电动汽车,且到2030年,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将达50%。7月下旬,奔驰官方宣布,企业战略将从“电动为先”向“全面电动”转型,2022年至2030年,纯电动汽车领域的投资将超过400亿欧元,并将在条件允许的市场,为2030年前实现全面纯电动做好充分准备。宝马集团则在今年3月的财报发布会上宣布,到2030年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将达50%,且届时纯电动汽车累计交付量将达1000万辆。当前,上述三大品牌的新能源产品线中还有不少插混车型,但今后都将重点转向纯电动车型。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品牌销量20强榜单,共有7家中国厂商上榜,除了蔚来之外,其余均为传统车企。不过,考虑到理想ONE的上半年销量已经突破3万辆,且涨势喜人,或许不久后,20强榜单上又会增加一家中国新造车势力企业。以上新闻转载出自“新能源汽车新闻ev”公众号
27
2020-08
未来的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钢铁行业必须增强产业链的紧密度。8月25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在2020年高质量发展·装备与钢铁同行冶金先进技术装备创新推进会上强调,“只有不断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才能避免产业安全问题,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回顾钢铁工业的发展,我们深深感受到,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中国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也支撑了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的攀升。”何文波表示,“通过科技创新,我们已经建立起完备可控的钢铁工业体系,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制造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钢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何文波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一方面,从购买二手设备到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再到创新制造,通过不断的创新,我们的装备、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们有了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冶炼、轧制设备,装备的现代化极大的发展了生产力,为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我们的工艺流程优化打造了全流程特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的样板,我们的技术进步、技术改造、技术革命以及从矿山到冶炼、轧制新技术的大量采用和推广,在带来钢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钢铁产品质量体系的不断完善,满足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带来的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提升了国际市场竞争力。 他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适应国家的要求,中国钢铁工业加大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力度,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干法熄焦、高炉干法除尘、转炉干法除尘技术的引进、研发、推广,高炉渣、转炉渣以及含铁粉尘的加工处理和综合利用,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以及各类蒸汽的回收利用和自发电技术的推广,能源环保技术与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7米大型焦炉、400平方米以上超大型烧结机、年产150万吨大型链篦机—回转窑球团等一批大型现代化技术装备已经实现了国际引领。 二是科技创新促进了中国钢铁工业体系完备可控发展。何文波表示,自主创新已逐步成为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主旋律。“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通过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我国钢铁制造水平。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基本实现了焦化、造块、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主要工序主体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大型冶金设备国产化率达95%以上(按重量计算),吨钢投资明显下降。我国已具备自主建设年产千万吨级现代化钢厂的能力,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生产体系。我国钢铁技术装备不但基本实现了自主可控,还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项目走出国门,实现了中国钢铁科技进步成果与世界共享。 何文波认为,这是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集成优化和综合水平的体现,体现着中国钢厂自主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创新,体现着冶金工艺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水平,体现着建设技术的创新,体现着钢厂生产运营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是科技创新赋能钢铁高质量发展。何文波指出,当前钢铁工业发展正面临三大约束(资源—能源约束,环境—生态约束,市场—品牌约束),厘清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问题,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远的战略目标作为引导,适应发展需求,找准方向、途径,调整发展思路,是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何文波进一步指出,作为驱动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的钢铁产业技术,其发展也要顺应新一轮产业发展和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在满足下游行业用钢需求的基础上,贯彻执行循环经济理念,实现以资源、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一要以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赋能,促进钢铁工业与自然社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是钢铁工业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此,钢铁行业要主动作为,在不断完善已有的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的同时,积极推进超低排放技术改造。钢铁企业要围绕烟气治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节能降耗等重点领域自主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要大力推进低碳冶金新技术的研发,拓展节能减排新途径。二要以科技创新赋能智能发展,打造钢铁工业发展新引擎。智能制造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要充分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契机,将智能化融入钢铁制造和运营决策过程中,做到“精准、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环保”,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实现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三要强化体系赋能,夯实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中国制造要走向世界,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创新能力。构建完善的创新体系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四要实施标准赋能,引导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方向。高标准是高质量的保证。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引领是关键。中国钢铁要扩大在国际的影响,需要标准先行,以标准对话世界。五要推动产业链赋能,建设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新载体。
股票代码600711
A股:600711.SH
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送覆盖中国北京、上海、深圳、厦门、珠海、香港、内蒙、贵州,以及海外 刚果、赞比亚、澳洲恩祖里、印尼、新加坡... 更多